游乐景区运营:到底该不该托管经营?

 游乐景区运营:到底该不该托管经营?

 

     随着旅游景区的高速增长,景区投资不断盲目扩大:旅游景区数量也不断大幅上升,景区之间市场范围不断重复叠加,景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质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少,景区产品也因为较多的复制而不断同质化,众多旅游景区经营陷入困境;加之不断有其他非旅游行业进入并投资旅游景区,专业的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十分短缺,专业化的景区管理对于许多景区来说极为迫切,巨大的人员需求与专业人才的短缺在短期内很难调和,景区托管应运而生。

 

一、托管现状怎么样?

景区托管业务在我国旅游行业已经开展多年,比较常见的托管模式是由景区托管公司(机构)派出数人组成的专业管理团队,到受托的景区全程、全面提供保姆式日常运营管理服务,也有部分托管为局部托管,如针对景区内某个经营项目的托管、营销托管等,但其发展情况均不理想。

l         一方面,大量景区对专业化运营管理的需求带来新的商机,大量的旅游机构介入景区托管市场。

l         另一方面,景区托管业务开展并非一帆风顺,与国内大量景区极需专业化的管理相比,景区托管业务发展缓慢,接受度不高。

 

二、托管运营会出现哪些问题?

通过景区托管,可以为景区快速引入专业化的景区管理理念、加快景区人才的培养等益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景区托管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托管的体系和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稳定性不足,其发展前景不明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遮掩

景区托管一般在托管机构(公司)在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双方沟通恰谈一致后开展,前期了解时间通常不会太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托管机构(公司)对该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不掌握,无法对项目现状进行正确的评估。同时,作为景区托管机构(公司)而言,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基本没有或很少有景区高级管理人的现行储备,签约新的景区托管项目,主要是通过从公司内部其他现行景区托管项目中抽调、从公司储备人才库中寻求或对外招聘,新组建成一个景区托管团队,而景区委托方对该团队的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团队实力,运营优劣势、对项目的适应性并不了解,有时不敢正真放权。

 

(二)风险的非对称性。

l         一方面,要想真正做好景区托管,托管公司(机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国内外同类型景区和周边景区进行深度调研,对景区现状进行分析,对可接入资源进行预判,往往这个阶段景区在签约之前不太可能支付费用,可能托管机构付出大量心血,最后因为景区原因而无法签约。

l         另一方面,现有的景区托管,通常是双方约定达成的目标和托管的费用,且通常是先阶段性付费后才开始托管的方式。这对景区委托方来说有着极大的风险性,因为无论是否达到双方约定的经营或管理目标,甚至可能中间出现托管团队人员的更换,景区委托方都已经付出了资金和时间的成本,而托管机构(公司)在此过程中风险相对较低。

景区运营:到底该不该托管经营? 

(三)双方共识上的非对称性。

l         景区托管作为一种保姆式的服务提供,景区在通过一至两年的托管后,景区继续托管的效果已经不明显,景区委托方也不会再愿意付出高昂的托管费用,双方通常会解约并结束托管关系。

l         另一方面,在景区托管过程中,受行政考核、目标要求等因素的影响,景区委托方更希望能较快的看到托管成效,然而,受托方受团队对项目的慢慢熟悉和磨合,项目管理提升需要一定时间过程等因素影响,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托管效果。加上双方在经营理念、目的诉求、管理执行等方面的立场或角度不同,是非短时间能形成共识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歧,甚至可能造成在经过短短的合作蜜月期后双方就解约。

 

(四)景区托管的非标准化。

相比酒店托管中住宿、餐饮、娱乐等产品的较为标准化,景区管理体制不同、类型多样化、产品各种各样、客源市场也不同,导致景区托管中其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复制,每个托管项目之间的借鉴性不强,对托管机构(公司)和托管团队的要求极高。这中间景区也会因为权威收到挑战可能失去既有利益、等想法,形成敌对心理,质疑或不配合,托管机构(公司)又无法短时间内拿出相应的标准或借鉴案例说服景区,很容易导致积怨和合作破裂。

 

(五)OTA营销托管对景区客源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营销托管中,OTA利用其线上线下渠道优势、较多的活动策划,短期内看似造就了景区的繁荣与人满为患,但这样的繁荣,大部分并不是通过加大自身投资完善业态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实现,有时是建立在实施大幅降低价格上来吸引眼球,然后通过客流量的巨增来弥补和实现。事实上,低价行为在一定程上会扰乱景区的价格体系,甚至对景区的品牌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而短期内的客流巨增,更是一种对旅游景区潜在市场的提前透支行为。

 

三、如果托管要解决哪些问题?

 

一般而言,景区托管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通常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顺管理体制或机制。

特别是政府所有制的景区项目,通常会存在管理机制不顺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景区项目托管,需要托管团队从第三方的角度,为景区委托方明确景区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帮助景区实现市场化的管理。

 

(二)提升景区品质。

寻求托管的旅游景区,大多存在项目在产品上的不足或缺陷。托管团队需要立足于景区现有资源条件,借助自身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对资源的整合,对项目进行策划提升,打造更多的吸引物或挖掘更多的亮点,重新构建景区的收益模式。

 

(三)强化市场营销。

认真分析自身项目的特色,结合客源市场和对象,从品牌传播、渠道构建、活动策划、区域整合等多方面强化景区宣传营销,扩大市场影响,提高并聚集景区人气。

 

(四)注重队伍培养。

鉴于景区委托方在专业管理团队方面的缺乏,托管中更应注重对景区自有员工的培训,特别是潜在管理层的培养和帮扶,方便景区在托管结束后,能基本实现景区管理的自我满足功能。

景区游乐场运营:到底该不该托管经营? 

四、怎么样科学托管?

长远来看,景区专业化的管理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保姆式的景区托管方式呈现出的种种弊端,注定其原来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艰难。笔者以为,通过景区所有方和托管机构(公司)之间的利益绑定,实现长期紧密合作、风险利润共担共享的机制,将是景区托管的发展趋势,以下三种合作方式值得尝试。

 

(一)共同成立旅游投资开发公司。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过程的核心吸引物之一,是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旅游投资政策鼓励、旅游消费需求旺盛等诸多利好刺激下,旅游景区的投资开发也引起了传统托管公司(机构)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景区托管公司(机构)成立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参与景区投资,属于一种重资产运作,这对长期从事智力输出、实施轻资产运作的景区托管公司(机构)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挑战,需要其结合自身的资金、管理团队等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与选择。

 

(二)共同成立景区运营管理公司。

实际上,近年来景区管理、托管机构也认识到传统托管模式的不足,不断寻求与景区所有方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双方共同成立景区运营管理公司这种方式,共同经营管理旅游景区来实现长期的稳定性合作。需要注意的是,景区管理机构(公司)与景区所有方若共同成立公司用于经营管理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旅游景区项目,需明确新成立公司与原景区所有方的双方权利与义务,并明确后期运营成本、利益分配和前期大量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否则将造成对原景区所有方的不公平。

 

(三)先托管后付费模式。

传统的景区托管方式,因较高的托管费用、存在无法避免的风险而不愿被景区所有方所接受。可以尝试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思路,实施先托管后付费的托管模式。主要实施办法:将托管分为两个阶段。

n         第一阶段为诊断磨合期,托管机构(公司)根据景区所有方的需求,委派管理团队开展管理,由景区所有方按照一定的标准承担委派管理团队的全部成本费用(例如视同为景区自有高管,而不必付出高昂的托管费用),对景区品质进行提升打造,通过一定时间的情况磨合,双方确定一个共同认可的经营目标和分成比例。

 

n         第二阶段为增益分享期,根据第一阶段的熟悉和调研,在本阶段进行量化指标的考核,如游客满意度、业态增量、经济指标、员工素质提升与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情况等,采用基本托管费加考核奖励的模式,托管机构(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于越过目标值的高比例提成。

这种方式将双方共同绑定在一起,从本质上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加了托管机构(公司)与景区所有方合作的可能性,但也增大了托管机构(公司)的风险,需对项目进行认真的评估与选择。

 

旅游景区的运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同类型的景区,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是所有的景区、不是景区的每个阶段,都适合于托管。专业化的景区运营管理对每个景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无论是景区托管还是聘请景区职业经理人,都非长久之际,培养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管理团队,对景区来说才是上策。但景区也正面临着人才流动的严峻挑战,作为景区,更应该加强景区组织的文化建设,从情感上、事业上、待遇上留住人才,尽可能实现管理团队的稳定性。

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结识新客户,碰撞新思想,把握新商机。
11